南桐煤矿:抗战煤都
1938年,日本侵略者的“铁蹄”迫临华中重镇武汉。国民政府方案将重要工业设备西迁重庆——在这里建造一套战时工业体系。
众所周知,钢铁是战时工业基础,而钢铁工业的动力供应离不开铁矿和煤炭。跟着西昌和綦江铁矿的开发,矿石有了依托,但煤炭,特别是优质炼焦煤在哪?
国民政府在万盛建造的南桐煤矿处理了“燃煤”之急。近来,本报记者来到南桐镇,揭开那段尘封的前史。
“重庆动力南桐矿业公司的前身便是抗战时期的南桐煤矿。”85岁的矿业公司离休干部周学良和记者说,1938年3月,为了筹建南桐煤矿,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了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南桐煤矿筹备处,拉拢了一大批结业于北洋大学、留学欧美的学子任工程师,决定将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的设备迁到南桐煤矿。
据《南桐矿务局志》记载,重庆南部一带,从清道光年间就有了挖掘煤炭、炼制炭花的前史。在贵州桐梓和四川南川交界处有着丰厚的煤炭资源,特别是王家坝(南桐镇)到胡家嘴一带,焦煤资源最为会集。
一开端,筹备处四处收买小煤窑,相继征购了王家坝陈介清土井和减堂(即“赶塘”)霍书舫土井。经改造,当月就产出第一批原煤。
但土井原煤产值远远不能够满意重庆钢铁工业的需求。筹备处开端征购土地,进行一分厂、二分厂和较大型出产矿井的建造。
据记载,1938年12月开工的王家坝2号竖井,仅半年就建成投产,成为其时区境第一座机械提高的出产矿井。同年11月开工的胡家嘴3号竖井,于1940年1月建成投产,是区境机械化程度最高、向地下挖掘最深的矿井。
跟着2号、3号竖井相继投产,南桐煤矿已具有巨细出产井口5对。1940年,原煤产值从上年的5000吨上升到5万吨。1941年,打破9万吨。1942年,到达12万吨的最高年产值,成为其时我国(敌占区在外)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…….这为推进重庆战时工业体系的构成作出了巨大贡献,“抗战煤都”称谓也由此而来。
与此同时,南桐筹备处也改称为“军政部兵工署、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南桐煤矿”,正式归入国家抗战工业体系。
很多技术人员、机电设备涌入南桐煤矿,就像当年瓦特蒸汽机在英国呈现相同,其时在区境引发了一场工业变革。
“最开端,一切作业都是作坊式出产。”周学良指着南桐矿业公司史料陈列馆的老照片说,煤矿是手艺掘进、手艺挖掘,竹篼拖运,井下用油灯照明,风箱或火炉通风。
从1939年4月起,湖北大冶铁矿、汉阳铁厂的700多吨机电设备开端连续运来。没有轿车,没有起重设备,而蒸汽动力设备反常巨大,仅一台兰开夏锅炉就长达20余米、重达20多吨,且不能拆开。怎样将这些庞然大物“搬”进矿区?
为此,南桐煤矿修建了区境内第一条铁路——从王家坝至綦江县蒲河柳树湾,全长17.2公里。兰开夏锅炉、75马力蒸汽绞车、发电设备、蒸汽动力水泵、蒸汽动力机床……工人们用蚂蚁搬迁的方法将巨大的设备运至煤矿。
设备连续到位后,不到一年时刻就悉数装置安排妥当,并开端出产。一时刻,南桐煤矿井架挺拔,烟囱树立,机器轰鸣,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现代化现象。(记者 杨晨)